座機:027-87580888
手機:18971233215
傳真:027-87580883
郵箱:didareneng@163.com
地址: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(武漢)

系統創新 “碳”路“零”先 ——零碳園區建設勾勒出清晰行進路線
文章來源:地大熱能 發布作者:杜敏 發表時間:2025-08-12 14:53:39瀏覽次數:31
園區是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,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來源。如何讓園區在創造工業產值的同時,在全面綠色轉型上“零”先一步,實現由高碳到低碳、零碳發展?近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家能源局發布《關于開展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《通知》),為零碳園區建設勾勒出清晰的行進路線。
在8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國家發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、新聞發言人蔣毅表示,當前,我國新能源技術、節能減排技術、污染控制技術已逐步走向國際先進水平, 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設零碳園區,標志著我國綠色轉型進程正在從單點創新向系統創新、標準創新邁進。
零碳評判有據可依
零碳園區是指通過規劃、設計、技術、管理等方式,使園區內生產生活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“近零”水平,并具備進一步達到“凈零”條件的園區。
我國園區數量眾多,各類園區體量規模、產業結構、用能特點差異較大,“零碳/近零碳”標準難以統一。“此前,部分地區和行業部門等已進行了一些零碳園區建設的有益探索,但從總體上看,仍缺乏統一規范、得到各方廣泛認可的零碳園區建設標準。”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黨委委員、副總經理潘小海認為,《通知》的出臺填補了這一空白,對零碳園區的建設提出了統一、清晰的技術指導。
如何評判零碳?《通知》創新提出“單位能耗碳排放”,即園區內每消費一噸標準煤的各類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,作為評判零碳園區的核心指標,引導園區在保障企業發展和用能的前提下,通過努力使碳排放達到“近零”水平。其中,年綜合能源消費量在20萬噸至100萬噸標準煤區間的,單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.2噸/噸標準煤;年綜合能源消費量大于等于100萬噸標準煤的,單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.3噸/噸標準煤。據測算,當前全國園區單位能耗碳排放大致在2.1噸/噸標準煤左右。這意味著零碳園區建成后,其單位能耗碳排放要較全國平均水平下降90%左右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指出,建設零碳園區不僅對碳減排有直接貢獻,更重要的是通過園區層面“零碳細胞”的實踐,為碳中和目標下建設“零碳社會”積累經驗、探索路徑、打造樣板。
國家節能中心副主任康艷兵認為,將對綠色電力需求迫切的企業及其上下游產業鏈納入零碳園區,不僅能夠有效適應國際綠色貿易規則,還可以進一步擴大低碳競爭優勢,在全球綠色低碳產品競爭中占據先機。
試點先行逐步推廣
2024年12月,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建立一批零碳園區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建立一批零碳園區、零碳工廠”。零碳園區成為高頻詞。多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也將零碳園區建設列入 2025年重點工作。在實踐層面,各地在綜合考慮能源稟賦、產業基礎、電力安全可靠供應、減碳潛力等因素的基礎上,有序推進零碳園區建設落地。
工業大省江蘇率先發力。今年6月,江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《零碳園區建設指南》江蘇省地方標準。這是江蘇省首個以“建設指南”形式發布的零碳園區地方標準。今年7月,江蘇省發展改革委、江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聯合印發《關于組織申報國家級零碳園區及推進全省零碳園區建設的通知》,提出打造若干個國內領先、有國際影響力的零碳園區標桿。
各地“試點先行、逐步推廣”的模式也在加快落地。今年7月,4家園區被納入2025年度四川省零碳工業園區試點建設名單,并將通過3年左右的建設期打造成為零碳工業園區,5家園區入選云南省公布的第三批省級零碳園區建設名單并啟動建設。此外,上海、河北、山東、湖北、 貴州等地也陸續發布國家級零碳園區申報通知。
各地的建設目標也逐漸明確。山東計劃2027年前建成1 5個左右省級零碳園區,形成示范效應;內蒙古自治區計劃到2027年建成一批國家級和自治區級零碳園區,發揮試點帶動效應;四川計劃提升園區內企業和產品綠色低碳競爭力,打造“四川造”綠色低碳產品出口基地……康艷兵提到,在全國范圍內因地制宜規劃建設一批零碳園區,推動產業規模和用能需求差異化配置,有助于東部地區鞏固相關產業國際競爭優勢,有利于中西部地區發揮風光資源優勢承接產業轉移,助力形成產業合理分工布局和良性循環。
堅決防止貪大求全
零碳園區建設標準高、任務重、鏈條長,將政策愿景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建設成效仍需要各個環節協同發力。
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同志表示,園區層面要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和產業特點科學論證、深入分析、綜合測算,謀劃建設零碳園區的路徑方式,確保技術方案能操作、工程項目能落地、創新舉措能實施、要素資金能保障,堅決防止出現盲目決策、貪大求全、大干快上等錯誤傾向。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、研究員李忠指出,現階段,我國不同類型園區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尚不均衡,在碳排放統計核算、計量監測、預測預警等方面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,新能源全面入市、綠電直連等關鍵領域改革也剛剛起步。同時,我國產業發展格局和能源供需結構持續深刻調整,需要因地制宜把握好零碳園區建設的“時、度、效”。
“必須以清晰的家底為前提。”潘小海提到,各地區應對園區的能耗結構、碳排放水平、技術基礎、項目儲備等情況進行全面梳理和評估,科學劃分優先建設和后續跟進園區,分類施策、 分步推進。對于基礎條件較好、具備可再生能源資源稟賦和技術創新能力的園區,可優先進行推薦,力爭率先取得突破,其在技術、商業、體制機制等方面積累的經驗,也將為后續更多園區推進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參考借鑒。
各地已拿出真金白銀對零碳園區建設給予支持。江蘇無錫對列入市級零碳園區培育計劃的園區給予最高500萬元的獎勵,上海嘉定對于認定市級零碳工廠、零碳園區的給予一次性獎勵30萬元。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處相關負責人也表示:“四川省級工業發展資金已將零碳工業園區納入支持范圍,對通過驗收的零碳工業園區內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后補助支持。”
零碳園區建設不僅是園區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,也是探索電力體制改革的“試驗田”。各地政策也多次提及鼓勵發展綠電直連、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電網等綠色電力直接供應模式,并支持政府、園區、園區企業、電網企業、能源綜合服務商等各類主體參與零碳園區建設,探索新模式新機制。
“我們將根據地方推薦情況,統籌考慮產業代表性、綜合示范性、碳減排潛力等因素,確定首批國家級零碳園區建設名單。”蔣毅提到,零碳園區建設不是戴帽子、掛牌子,是一項創新性強、挑戰性高的系統性工程、長期性工作;不是要打造“政策洼地”,而是要建設“綠色轉型高地”。
上一篇 > 汪集暘院士:地熱能需綜合開發、梯級利用
下一篇 >沒有了